移至主要內容區

桃園管理處

桃園管理處

:::
:::

公務機密維護宣導-電子病歷的安全防護

發布單位:輔導室
美國研究機構Ponemon Institute LLC對80家美國醫療機構進行訪查後,於2012年12月發布了一份對病人隱私及個人資料之安全防護所做的研究報告。報告中顯示:有高達94%的醫療機構在過去兩年內曾經發生病患資料遺失或遭竊取的事故,有將近一半(45%)的受訪醫療機構在兩年內發生5次以上資料遺失或遭竊取的事故。而最常遭竊或遺失的資料,是病患的保險紀錄和病歷。
常見的事故發生原因包含硬體設備遺失、員工或第三方使用者操作失當、員工監守自盜,以及駭客入侵等。超過50%的受訪機構表示自身並沒有偵測或監控資料是否遺失或外洩的能量,致使全美醫療體系在一年中,因資安事件所遭受的財務損失即達70億美元。
美國雖然是科技大國,各項科技均領先群雄,且資訊科技的發展亦為世界翹楚,然而,從研究資料中卻發現:美國醫療機構的資訊安全防護竟是如此不堪一擊。國內目前雖未見到相關研究,但是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見到別人的缺失,我們可以引以為鑑。
資訊安全的標的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種,以前述案例而言,有形的標的包括資訊設備、紙本的病歷等看得到的東西;無形的標的則如電子病歷等儲存在電磁媒體中的資料。由於網路的發達,資訊共享已是一種常態,因此,電子病歷已是一種無法可擋的趨勢。既然是時代的潮流,不能走回頭路,所以就必須針對它的安全性做全面的規劃。
對於網路伺服器的安全,雖可透過防火牆加以保護,惟駭客的手法日益增強,正所謂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;而電子病歷又是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保護的標的,因此對於個人資料的保護,不能全部仰賴防火牆。
我們既然無法完全防止駭客入侵資料庫竊取機密文件,就要想辦法讓駭客入侵後,所竊取的文件無法看懂,因此,對於電子病歷的資料,可以採用加密方式處理。
首先針對醫生、護士、藥劑師及行政人員,給予不同權限的憑證,依權限授予不同的功能,例如醫生可以讀、寫病歷,藥劑師就只能看到處方;醫生在看診後,把病人的病情記錄在電子病歷上,在存檔時,即以他的憑證把檔案加密,同時留下簽章紀錄。經過加密後的檔案,即使被駭客入侵竊取,或是員工監守自盜,縱使拿到檔案,但因沒有解密金鑰,打開檔案後,看到的都是亂碼,所以就算防火牆擋不住駭客,資料被偷走,拿到的資料也是有字天書,讓人看不懂,即可達到保密的目的。而透過電子簽章的方式,讓每個修改過病歷的人,都用他自己的憑證,經由特定的加密演算法,記錄修改的時間及人員,如此一來就可避免人為竄改資料的情事發生。
其次,也要防止具有權限的人員,濫用權限竊取資訊。例如有讀取權限的工作人員,利用其合法權限,把電子病歷列印後流出。所以在設定權限時,可以限制列印的功能,讓一般人員無法列印病歷,以防止合法人員的危安事件。為避免因電腦遺失造成電子病歷資料外洩的風險,在規劃電子病歷系統時,即應考量設置檔案伺服器(File Server),將電子病歷集中存放在機房的資料庫中;而機房除了專人管理外,也要有門禁管制措施,記錄每日之進出人員及進出時間,並避免閒雜人等隨意進出,造成危安事件。
除此之外,電子化的病歷,最怕的是資料損壞、遺失,因此,對於電子病歷還是要每天做備份(Backup),以避免因為資料庫毀損而造成資料遺失,損及病人權益。又備份不能只做一份,醫院也應有異地備援(Remote Backup)的觀念,要在不同的地方也儲存備份,以防自己的機房遭到意外時,還有另一份資料可以用。
電子化企業已是一個趨勢,醫院也無法置身其外;面對資訊科技的進步,電子病歷已是無可避免,唯有事先妥慎規劃及萬全準備,才能確保病患的個人資料不外洩。
-轉載自清流月刊
最後更新日期2021/07/01
回頂部